近十萬條輿情關注“僵尸企業”何去何從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1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寧迪
2015年最后一個月,輿論場上關於國企改革“重組”和“清退”的熱議之聲有增無減。
2015年12月29日,國資委宣布,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之前,中冶集團整體並入中國五礦集團,成為后者全資子公司,大型央企重組合並的加速度吸引了網民的目光。另一方面,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上了時間表的“僵尸企業”無疑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中青輿情監測室在上個月內共監測到有關“大型央企兼並重組”和“治理僵尸企業”的相關信息11.2萬條。其中,“央企兼並重組”相關信息1.7萬條,“治理僵尸企業”相關信息9.5萬條。
近四成網民擔心央企重組造成市場壟斷
兩家央企航運集團招商局集團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的合並讓外界感受到了央企重組合並的決心。
央企重組合並從去年開始動作頻頻,先有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宣布整體並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又有南北車、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等多個行業開始合並。
央企迎來了重組潮,而根據中青輿情監測室抽樣分析2000條網民言論顯示,近4成網民擔心央企合並帶來壟斷,28.5%的網民認為重組不利於民營企業,16.3%的網民認為國企合並能否起到效果還待考量。
“合並重組真的就能做大做強嗎?國企的機制、責任和監管等不解決好,難說吧。”新浪微博用戶“不屈的小小鳥”如此表達自己的擔心。
“過去的一系列重組尚未形成壟斷。”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注意到,這一年多來隨著央企的重組腳步加快,民眾隨之產生對市場壟斷問題的擔憂。而據他研究,目前已經重組的企業基本上是公司層面上的合並,具體的項目和資本還沒有進入合並階段,“如南車和北車還是有各自的工廠,沒有形成壟斷。”
有專家指出,目前的央企重組大部分都是基於需求端的重組,是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上,為了加強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優勢而進行的重組,這些重組以核電、交通運輸業、裝備制造業等領域為主,為的是把企業做大,但以調整供給結構上的重組還很少,“之前五礦和中冶的重組、中糧和華孚是基於供給端的重組,但石油、石化等產能過剩的虧損行業還沒有動起來。
國泰君安分析師喬永遠認為,國企改革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決定了部分央企的合並重組是大概率事件。沒有央企的大重組、大整合,“中國制造2025”不可能順利實施。“一帶一路”不僅讓高鐵成功走出了國門,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裝備和中國制造的實力,使更多的行業成為受益者。央企“強強聯合”的方式短期內可以避免內部的惡性競爭,打造國家品牌,對“走出去”效果最為明顯。
國企兼並能提升國際競爭力,造福於民,12.4%的網民表達了同感。
從國企改革的目標看,央企重組將是未來趨勢,對此有專家提醒要尊重市場規律,保障國內市場為基礎,堅持以轉換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效率為核心。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國企整合要區分不同的市場環境和戰略目標。若企業以國內市場為主,則不宜再進一步合並做大,以保障國內市場有效競爭。若行業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為主,才可能考慮以合並方式做大做強,即使如此,在合並過程中仍需考慮國內產業鏈的競爭問題。
也有聲音認為國企兼並重組要“內外有別、統分結合”,即在國外可以強強聯合擴大規模,但面對國內市場,業務就要分開,保障市場的充分競爭,以防止企業形成壟斷。
六成網民期望政府下決心清理“僵尸企業”
2015年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
會議確定,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准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中青輿情監測室抽樣分析了2000條網民言論顯示,對於“僵尸企業”,24.7%的網民認為政府干預是“僵尸企業”產生的主要原因。
新浪微博用戶“智谷的吳揚文”提出,當一切依附於權力,自然的事物就會退居其后,非競優淘劣,說到底政府該解放市場,減少干預。
對於“僵尸”企業出清,60.4%的網民認為政府需下定決心。“產能過剩一直被詬病,卻一再被姑息,這次看來是真心決意要動外科手術了,否則僵尸企業不滅,產能困局不解,經濟停滯不前。”新浪微博用戶“記者張琳”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新浪微博用戶“深圳劉子?”看來,不只是要消滅“僵尸企業”,還要消滅大量尸位素餐的僵尸崗位,這種崗位太多了。
之所以要把清除僵尸企業提上日程,有媒體指出,當前,“供給側改革”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新趨勢,清理處置僵尸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環節。
供給側結構調整的4個層次正是國企改革中“三個一批”的任務,即“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
在這個問題上,18.2%的網民觀點認為清除僵尸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等措施是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新浪微博用戶“綠色榿泉”認為,加快實施供給側改革,清除僵尸企業,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供給側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去產能、去庫存和調整產業結構。在實施時,不可能是新的起來再去破舊的,要破舊才能立新,這將帶來失業的增加,以及其他社會問題,需提前應對。”新浪微博用戶“無影隨風”認為。
凱迪社區網友“Skylarking”表示,產能過剩就是總供給超過總需求,這樣會造成資源浪費,使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下調壓力,所以要淘汰僵尸企業,加大產業重組,去產能,去庫存,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認為,化解產能過剩首先要允許企業“退出”。如果僵尸企業不能退出的話,對於提高資源效率會有很大的約束。供給側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把失去的競爭力,尤其是在過剩產能僵尸企業上的資源釋放出來,讓它們支持新的、有競爭力的產業。
中國社科院教授馮興元認為,讓“僵尸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盤活社會優質資源,促進經濟健康增長。
也有觀點認為,對僵尸企業要分類治理。
“下決心要清理僵尸企業,要同時考慮到由此帶來的陣痛會比較大。”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在清退僵尸企業時要有風險緩釋機制,國家要通過雙創促進新的產能,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找到一個平穩過渡的方法。
(圖表由中青輿情監測室制作)記者 寧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