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分类改革启动 八行业僵尸国企将逐步退出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1日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国企分类改革启动 八行业僵尸国企将逐步退出
本周,国企分类改革、清退僵尸企业、个别央企消费高档白酒等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运营商存计费系统漏洞、长虹退补等信息也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国企分类改革启动:大部分央企划为商业类
12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有企业将划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在改革、发展、监管、考核等多方面分类进行改革。
《意见》指出,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按照上述划分方法,以央企为例,三大航、三桶油、三大电信运营商、钢铁、化工、电力等大部分央企均属于商业类别,而公益类则较少,其中包括中储粮、中储棉等。
《分类意见》提出,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在改革、发展、监管和考核等方面都将会有不同的政策。其中,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和管理创新步伐,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
研判与建议:
30日,中央媒体、财经媒体等多类媒体均报道了这一话题,关注点多集中在。《上海证券报》报道称,“国企分类将是重组整合的重要条件。在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发布后,国企的整合首先要从企业功能分类开始,在分类的基础上,国企才可实施同业竞争资源、业务板块的合并。整合应当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有利于做强最优做大战略要求。”《新京报》报道指出,部分国企(央企)分类并不是很清晰,比如石油运输管网、电信铁塔等平台型公司,以及部分地方国企如何分类,仍需要进一步细化。
国企的科学分类将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将是舆论关注国企发展的切入点之一。而国企分类改革大幕的开启,也将引导舆论关注由此带给国民经济的影响。在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国有产权流转方面,舆论不仅会关注此举可提升国企竞争力、提高国资使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也会关注员工转岗(安置)、违法违规等具有负面倾向的话题。
与此同时,商业类国企尤其是充分竞争领域国企,未来将更多承担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的职责。换言之,业绩将成为商业类国企重要的舆情“看点”,如亏损话题的广泛传播将使商业类国企承受舆论压力。
清退僵尸企业打响攻坚战 八行业僵尸国企逐步退出
12月28日,《中国证券报》刊文关注清退僵尸企业话题。文章指出,从“三个一批”到出清“僵尸企业”,再到将“去产能”作为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近期一系列举措打响了去产能、保供给的攻坚战。未来在处理“僵尸企业”以及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将出台专项文件。
文章还指出,2016年是国企结构改革年,也是清退产能之年,推动企业减产能还需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提升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资本市场上重组和借壳则是有效途径和手段,预计A股市场的重大重组将大大增加。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
研判与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要坚定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
近期,各部委也重拳出击积极部署化解产能过剩:
国资委:未来两年将通过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央企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兼并重组,减少重复投资。逐步退出低效领域,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等措施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
发改委:明年发改委将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
工信部:目前正在研究和制定方案,具体操作路径将以推进产业重组为主要方式,多重组、少破产。工信部日前提出,将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鉴于此,2016年舆论将对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清退僵尸企业等话题进行重点关注。其中,产能过剩问题首当其冲,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网民舆论场中,多数网民对产能过剩现象持负面意见,这使相关话题的传播具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
北京高档烟酒店:个别央企采购高端白酒 多数不买了
2015年底,《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记者对北京高档烟酒市场的消费情况进行了暗访,并刊文指出“个别央企采购高端白酒”。
文章引用某烟酒专卖店店主的介绍指出,(店铺)与多家央企、国企和事业单位比邻,如今大多数单位都不采购高端烟酒,但仍有个别企业还在买。店主表示“前几天,就有某央企来这里购买了高端白酒”。
研判与建议:
1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于头版刊发题为“暗访高端烟酒市场”的报道,随即引起媒体集中关注,光明网、中国广播网、搜狐等中央媒体、综合性媒体均转载了这一信息。媒体在转载过程中,均对标题进行了修改。首先,环球网、澎湃新闻网等媒体将标题改为“北京某高档烟酒店老板:现在兼做水果生意才够日常开销”,意在突出烟酒业疲软的业态。其次,中国日报网、人民网、长城网等媒体以“北京高档烟酒店:个别央企采购高端白酒 多数不买了”为题加以转载,引起了中国新闻网、新民网等媒体关注,成为传播最广泛的“版本”,将央国企的高端烟酒消费作为关注重点,对央国企形成了较为敏感的舆情态势。
在相关新闻的跟帖中,网民态度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认为这是反腐的成效,但仍需防范“变种”腐败行为,这也成为最核心的网民意见;第二,希望媒体曝光哪家央企购买了高端白酒;第三,认为烟酒生意下滑明显。
新年伊始,媒体对高端消费话题的关注,为广大央国企敲响了警钟,反“四风”仍是需要长期落实的工作,谨防“四风”抬头。春节将至,正是人情往来最为频繁的时节,也是此类舆情最容易获得高关注度的“节点”。此时,央国企若曝发相关舆情恐影响整体形象,特别是隐性“四风”问题将是2016年舆论关注的重点。
三大运营商被曝存计费系统漏洞:用户可免费用流量
12月29日,国内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的一则漏洞公告显示,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存在流量计费系统漏洞,用户可以利用该漏洞从而使用远远超出其套餐的流量。30日,中新网联系了三大运营商核实情况,均未收到回应。
上述报告指出“运营商为了给客户提供方便,设置了免收取流量费的白名单,当计费系统检测到用户访问的是白名单中的网址或接收彩信时就不会进行扣费。”
乌云在公告中还称,若漏洞扩大,会使运营商损失过大。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电信运营商计费系统可能有BUG,上述情况也有可能存在,但这不是大漏洞,影响不大。
研判与建议:
乌云平台一直以来进行着网站漏洞的常态化监测,此前也多次通报运营商后台相关漏洞。此次计费系统漏洞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主要在于重量级媒体对有关消息的快速转发。监测显示,30日,中国新闻网引用乌云的公告发布报道后,引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新浪等媒体积极转载。而促使媒体积极关注的舆情背景则是电信计费话题受提速降费影响的超高舆情热度,和“免费用流量”带来的舆论“违和感”。
综上所述,此次计费系统漏洞在技术层面可能如业内专家所说“不是大漏洞”,但运营商对漏洞的回应较为迟缓,一定意义上也是危机应对的“漏洞”。目前,虽然业内专家和电信系统匿名人士在有关报道中对问题进行了说明,降低了信息不透明导致舆论传言的可能性,但运营商仍有义务尽快就事件作出说明,以更好安抚舆论,持续为“流量”这一关键词脱敏。
长虹被要求退还补贴4.4亿 回应称不认可正在申诉
四川长虹12月30日公告透露,政府将收回长虹平板电视的节能推广补贴4.3956亿元,此外长虹还有9430.5万元节能补贴款未收到。除去之前已计提的坏账准备,此事将令四川长虹2015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减少约5.1931亿元。
在国内彩电市场疲软、互联网新军冲击的双重挑战下,中国彩电业老牌劲旅长虹今年面临业绩压力。长虹彩电业务的掌舵人林茂祥已于本周请辞,此次退补事件引发外界对长虹走势的关注。
31日,四川长虹一位证券部工作人员接受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采访时表示,对上述决定“公司还有异议”,并正在申诉。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除了长虹,康佳等其他不少参与2012-2013年节能惠民工程的家电企业,都涉及“退补”风波,所以此事也再次引发对政府扶持节能家电产业方式的争议和思考。
研判与建议:
长虹退补事件一出,成为媒体“围观”的对象,也引起了业内的诸多思考。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直言,家电企业不需要产业扶持,因为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短期繁荣的刺激性消费必将以漫长的寒冬为代价。家电专家梁振鹏认为,家电补贴政策不利于行业发展。匿名家电业资深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存在企业“骗补”的现象,企业在补贴和申报的时候有违规行为;国内某知名彩电企业负责人也向该媒体表示“冤枉呀!我们先把钱垫付给消费者,然后政府说我(部分补贴)不合规,节能惠民的补贴方案有不合理之处。国家节能补贴款的用途是宣传推广节能家电产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消费者受益。企业并没有直接受益,但有间接受益,那两年销量明显增长。不过,这也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过了这两年销量又下滑。”
受退补一事的影响,长虹的业绩受损,且声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公众面对家电补贴一事知之甚少,媒体报道一旦不够客观,或者标题、描述引起误读,都将对企业声誉形成一定的伤害。对此,长虹采取了及时发布公告的应对策略,这增强了企业声誉的客观传播力度;但员工接受媒体采访透露申诉一事,缺乏权威性,容易导致舆情发酵。
总而言之,央国企面对此类具有专业性的舆情时,客观传递信息、把握话语权、直面舆论等策略均可帮助企业应对突发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