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发布时间:2015-12-1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原标题:建立“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中国大量“僵尸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的威胁,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因为“僵尸企业”是一种非市场化的特权产物,一般民营企业如果出现亏损而无法继续融资,那只有被并购或者倒闭,国企则可以因政府与银行持续输血而保持“僵尸”状态。
但是,如何处理这些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坏账的处理、人员的安置以及谁来买单等问题。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的政策仍然以消化产能为主,一方面继续扩大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吸收一部分产能;有些企业也通过扩大出口维持产量,比如钢铁出口猛增;当然,“一带一路”战略也是想通过为各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来转移国内一部分产能,与此同时,在全球推销高铁、核电、智能电网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但是,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无法全部消化,而僵尸企业拖得越久,产能也就继续过剩,并通过价格战将全行业拖入泥潭,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因此,中央政府提出加强供给侧改革,重点之一就是清理僵尸企业,出清落后的过剩产能。而这又要与国企改革相辅相成。
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标准,即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有了这个标准,在决定关闭哪一家企业这个问题上就有了清楚的答案。
为了对冲清理僵尸企业带来的冲击,最近中央政府也加大了刺激消费的力度,在住房、汽车以及其他消费品等领域通过减税或补贴的方式,消化终端库存。如果同时启动清理僵尸企业的工作,意味着两头发力,一方面减产能,另一方面去库存,盘活整个链条。
但是,应该防止“去库存”挖掘出的市场给那些僵尸企业制造生存下去的希望,各级政府也可能通过暗中扶持的方式避免这些企业连续亏损三年,从而继续让他们活下去。要知道,国际国内市场在短期内不可能走出低迷,目前通过补贴或减税刺激需求是一种短暂的透支行为,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清理僵尸企业的时候应该果断,避免继续拖下去。
事实上,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将清理僵尸企业与国企改革挂钩共同推进。同时制定国企呆坏账核销的办法,以便于操作这些企业关停并转的工作。当前重要的工作是尽快建立退出机制,在制定标准之后,就可以更快的执行。 |